
补给系统是影响部队作战能力的核心机制之一。补给范围由主城、分城、要塞等建筑决定,主城默认覆盖5格区域,要塞则为2格,斥候营地可覆盖3格。处于补给范围内的部队能享受士气如虹状态,战法发动率提升最高达18%,例如在补给范围内使用夏侯渊的主动战法时,发动率从30%提升至35%。玩家可通过内政系统进一步扩大补给范围:例如任命司马炎为军事参军,可将要塞补给范围+1并提升士气;荀攸、陆逊等武将也能通过内政效果叠加补给范围。合理规划建筑位置和行军路线,确保主力部队始终处于补给范围内,是维持战力的关键。
补给系统的战略价值不仅体现在基础属性加成,更在于其对连续作战的支撑。部队在补给范围内执行指令(如攻城、屯田)后,可选择停留在目标地块而非撤回主城,从而实现多线推进。在要塞补给范围内攻占敌方领地后,可直接以该地为新起点继续扩张,大幅减少行军耗时。但需注意连续作战的代价:野外无法征兵,伤兵无法恢复,因此需精确计算兵力消耗,避免战线过长导致溃败。高玩常采用斥候营地+要塞群组合,利用斥候营地建造快、补给范围广的特点建立前线跳板,再通过要塞群巩固占领区。
补给与士气系统的深度联动进一步提升了策略维度。士气值受行军距离影响,远离补给范围的部队每格降低1点士气,当士气低于100时战法发动率下降。例如大魏骑在补给范围内发动率35%的驱虎吞狼,若远征至10格外(士气90),发动率将降至31.5%。玩家需在快速推进与战力保存间平衡:可通过阶梯式补给链,在主城与前线之间每隔5格建造要塞,使部队分段恢复士气。流浪军因无法获得补给士气加成,更依赖突袭战术和地形卡位,这与正规军的阵地战形成鲜明对比。掌握补给系统需要综合运用建筑学、内政搭配和战场预判。老玩家常采用双核补给策略:荀彧+司马炎提升主城范围至7格,同时在资源州密集建造军役分城,既继承主城兵营等级又形成次级补给节点。在铁城雄兵赛季中,军役分城和强征军技术进一步革新补给逻辑,降低征兵消耗但增加阵亡比例,迫使玩家更谨慎规划补给线。